苟晶事件算反转吗 “苟晶事件”也能算反转
“勾践事件”调查报告出来了。
通报显示,苟静1997年高考成绩被班主任女儿冒用去了北京煤炭工业学校,而1998年没有冒名顶替,两次高考均未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苟静之所以被湖北省黄冈市水利电力学校录取,是因为她在填报志愿时选择服从调剂。
详情可在政府官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上查看报告全文。
正如郭靖在之前的报道中所说,她在1998年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获得了状元,她自然会在网友心中树立起“学霸”人格,而通知中公布的郭靖实际成绩显然与学霸相差甚远,所以网上很多人都说这一事件被扭转了。
现在苟静的微博上充斥着“夸大其词”、“颠倒事实”、“把绿茶泡到极致”等侮辱。也有人问苟静能不能问责。
包括知乎。
说说我的看法:
勾靖的高考成绩没有她说的那么好,这也是最受诟病的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事件并没有反转,因为勾靖反映的事件主体部分是没有问题的,这体现在:
1.邱晓慧冒用苟静的高考成绩和学籍进行学习,这是确定的事实。
2.邱晓慧毕业后以苟静的名义回到济宁工作,然后试图改名。
3.邱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整个事件至少涉及镇政府、公安部门、教育系统,涵盖整个产业链,涉及公职人员滥用职权。
01
邱晓辉,“1991年9月至1994年6月,就读于济宁市实验中学。
1997年郭靖第一次参加高考,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在这三年中间去了那里。
也许在等一个骗子。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根据通知:
有人说邱家只是冒领,并不能代替。
这些人显然没有仔细阅读公告。
邱晓慧利用苟静的学生身份去北京读中学,邱填报志愿。
为了避免被苟静发现,邱特意把地址改成了邱晓辉姐夫的工作单位。
从这一段也可以看出,苟静在微博上说邱劝她不要把愿望报成真。
第二步是解决户籍问题。
如果要将邱晓辉的户籍转移到北京,需要以苟静的名义做一个户籍信息,申请《户籍转移证》。
于是邱找到了时任兖州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邱银水。邱银水要求当地派出所为邱晓辉制作一份名为苟静的假户籍材料。
邱晓辉的哥哥秋桐,当时是济宁市公安局任城区分局塘口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拿着姐姐的假户籍材料,找到了任城区分局北湖派出所户籍民警李秀芳,伪造了一张假《户籍证明》,其姓名为苟静,住址为济宁市任城区徐庄镇。
经过一系列操作,邱晓辉终于解决了户籍问题。
第三步是重新改名字。
1999年6月,邱晓辉以苟静的名义从北京煤炭工业学校毕业。
2001年4月,邱晓辉以苟静的名义继续在济宁市任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
邱一家也开始准备第二次改名。
一是邱晓辉,“利用在学校办公室工作和保留学校公章的便利,私自在户籍更名申请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向派出所申请将户籍名称由“苟静”变更为“邱晓辉”。
2002年1月,邱晓辉的弟弟秋桐升任济宁市公安局任城区分局副总督察。他请济宁市公安局任城区分局副局长李锋、李营派出所所长鞠建义帮忙协调,李营派出所所长安排户籍民警王改名。
经过以上一系列操作,邱晓慧成功利用苟静的高考成绩和学籍,前往北京某中学就读,工作落实后,她通过关系变更了户籍名称。
整个过程至少涉及到镇政府、公安部门、教育系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诈骗行动。除少数经营者严重违法违纪外,相关审核环节未发现异常。
如果他们真的只是不知道,那是失职,但如果他们知道了,那自然就更糟糕了。
02
还有一个问题:
自从1997年勾践的学籍被邱晓辉冒名顶替后,1998年勾践是如何参加高考的?
她不是失去了学生身份吗?
这也是苟静此前的疑惑。
现在网上有人指责勾践夸大事实,颠倒事实,完全是站在上帝的角度。
如果今天没有这个通告,你不会有这样的疑惑——没有学籍怎么参加高考?
之前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苟静1998年是否参加了“假高考”,她考出来的成绩是否也是假的。
更何况是聚会。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在简报中找到答案:
也就是说,苟静1998年拿着邱偷偷给她准备的假学籍参加高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考入了湖北黄冈水利电力学校。
至于勾践的成绩,很多人看到她真正的高考水平只有中专就“羞辱了她的学历”。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两点:
1.那时候的中专还不算太差。
报告显示,郭靖1998年高考成绩为569分,在任城区1710名理科生中排名第265位。
从排名来看,苟静在该地区排名前15.5%左右。
真的不是校霸,但至少还不错。
2.作为冒名顶替的受害者,苟静怀疑成绩有问题是有道理的。
在结果公布之前,没有人有上帝的视角。
只要苟静没有在大众面前刻意捏造事实,我觉得大众不应该对他太苛刻。
我想提醒的另一点是,受害者的记忆和现实在细节上往往存在偏差。
这是我写了很多案例后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涉及到人的心理机制。
从媒体对苟静的采访中可以看出,苟静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深感担忧,她无法接受自己的高考成绩会这么差。
巨大的痛苦很容易导致“认知障碍”。
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会把痛苦埋在心里,慢慢淡化这部分记忆。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用来缓解疼痛。
然而,邱在2002年给勾践寄了这封信,这让勾践怀疑自己的高考成绩有猫腻,她的推断是合理的。
这个时候,人们的归因方式会发生变化,她会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考试其实没那么差,还是高考成绩被动。
这种怀疑和不公平会加深苟静的执念,让人陷在过去。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时甚至会“重建”自己的记忆。
事实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背后起作用。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考虑过,苟静对细节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相信主要部分是符合事实的。
从通知的结果来看,是真的。
03
今天勾践的微博评论区骂人的人太多了。
我能理解网友的愤怒。
这种愤怒来自于“学霸”们崩溃后被骗的感觉。
被骗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情感冲击。
这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机制。
但我还是想劝你:不要被情绪冲昏头脑,不要本末倒置。
郭靖事件的焦点在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否受到了损害,而不是郭靖是否符合你心目中完美的受害者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邱的家人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多次收买国家公职人员伪造档案,从而实现高考冒名顶替,甚至后来还帮邱晓辉改了名字回来。
这家人在当地可以说是有点蒙眼。
当我调查这个案件时,我偶然发现了另一条信息。
山东菏泽某校长通过伪造儿子档案,让儿子从11岁开始领取国家工资。
他冒充的是一个老兵应该得到的工资。
你认为短缺是荒谬的吗?
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这些案件集中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无论是冒领高考还是冒领工资。
在信息闭塞+缺乏公权力监督+人类社会的氛围下,各种鬼神都会出来。
随着信息的网络化,指纹和面部识别的普及,法治的推进,相信今天的环境比过去好很多。
但只要有利益,就不可能杜绝非法活动。
无论是高考移民、保险研究结果造假,还是往年学生换新生,这些现象至今仍在发生。
这些行为的本质就是有钱有势的人打破规则,去抢本该属于别人的机会。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强者侵害,还是要靠规则的公平执行。
该站起来的时候,就要勇敢地站起来,捍卫规则。
不幸的是,勾践撕开伤疤站起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舆论先落地,相信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然后,当通报结果出来后,人们发现苟静的成绩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随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批评,这让她的学历蒙羞。
一时之间,我完全相信,一时之间,我完全否定,甚至有人同情始作俑者。
我觉得这种行为本末倒置,思路不清晰。
勾践站出来捍卫的规则,恰恰是为了保护他们,那些既没有实力,也不够聪明的普通人。
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即使你不喜欢苟京,苟京事件的重点也是通过查办典型案例,捍卫规则的公正性,震慑潜在的违法行为。
这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共同努力推广的。
即使现实社会中没有绝对的正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追求公平来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
这不光光是为了苟晶,也是为了每一个如你如我这样的普通人。
点击展开全文